三下鄉網訊(通訊員 陳妍 陳美帆)2024年6月,佛山大學“漁”躍鄉村團隊基于寒假對云浮市新興縣都斛村進行實地調研,針對東利漁業長途運輸羅非魚苗存活率低的問題,隊伍技術組成員結合東利漁業發展實際,研發出一款新型智慧羅非魚苗運輸多參數監控設備,致力于用創新科技推動該村漁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2024年2月,“漁”躍鄉村實踐團圓滿完成了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為即將展開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在此次活動中,實踐團深入云浮市新興縣東成鎮都斛村,對東利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調研。通過實地考察,團隊直觀感受到了當地漁業發展的真實現狀與面臨的挑戰。據團隊調查了解,疫情過后,當地合作社客戶減少、長途運輸技術不足、專業技術人員和魚種基因測序設備缺乏所導致的各項資金技術難題極大地限制著都斛村漁業的經濟發展,急需專業人力與資源的有效填補與支持,以破解發展難題,推動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相關研究表明,合適且適量抗應激制劑可有效增強魚苗的生存能力,進而降低運輸過程的魚苗死亡率。五月初,團隊技術組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收集并分析國內外關于羅非魚苗運輸過程中應激反應及其調控的文獻資料,明確研發抗應激試劑的必要性和市場需求。該團隊根據調研結果,確定抗應激試劑的研發目標,包括提高羅非魚苗運輸存活率、減少應激反應、促進健康生長等。其后,實踐團組建由魚類生理學、藥理學等多學科背景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依托強大的專業知識技能,確保研發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該團隊在實驗方法上進行了創新,他們采用正交試驗,利用該方法可同時考慮多個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的優點,全面且高效地進行實驗并成功找到了當前市場可有效利用的較為成熟的抗應激制劑。
五月中旬,該團隊科技組利用細胞實驗、分子生物學技術等體外實驗方法,從天然產物、微生物代謝產物、化學合成物等來源中篩選抗應激活性成分。六月,該團隊又通過體內實驗,即羅非魚苗養殖實驗,驗證篩選出的化合物在活體中的抗應激效果。
圖為團隊成員對羅非魚苗樣品進行抗應激試驗。三下鄉網通訊員 供圖
2023年7月,團隊已對順德勒流鎮新明村、江義村以及順德杏壇鎮麥村的漁業發展進行過實地考察調研,積累了一定有關結對、助力漁業發展的經驗。針對今年寒假(2024年2月)“返家鄉”活動中了解到羅非魚苗無法進行長途運輸的問題,今年暑假(2024年7月)團隊將應用生命科學知識與嵌入式技術,致力于制作出一款集魚苗抗應激試劑裝載、水體溫度與溶氧量與其它水體參數監控于一體的裝置,希望能夠更好地滿足了羅非魚在運輸中所需要的氧氣、溫度、抗應激制劑等需求,解決羅非魚苗的運輸問題,大大提高羅非魚苗運輸存活率和運輸距離。
圖為智慧羅非魚苗運輸裝置監控設備設計圖。 三下鄉網通訊員 供圖
在致力于滿足羅非魚苗運輸硬件升級需求的同時,該智慧裝置體現對漁民的友好性,兼具萬向輪和伸縮推桿,由原先的搬運式轉變為推拉式,有效預防并減少了漁民因長期彎腰勞作而罹患的腰間盤疾病以及頻繁提舉重物對手腕關節造成的損傷,真正實現了科技與人文關懷的完美融合。
圖為團隊技術組組裝設備。 三下鄉網通訊員 供圖
寒假實踐中,團隊了解到羅非魚苗選育優質魚種是東利漁業的一大需求。“漁”躍鄉村實踐團計劃在暑期實踐中幫助漁場測定出羅非魚苗DNA序列,通過科學選種育優,助力漁場培育出更高產、更健康的魚種,從而推動整個漁業產業的蓬勃發展。
當地漁場負責人對此表示,羅非魚DNA序列的測定可以大大降低當地漁業在選育方面不準確的錯誤成本。而智慧羅非魚苗運輸多參數監測設備的出現能輔助解決運輸過程中的羅非魚魚苗應激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魚苗存活率。這一創新不僅使得運輸效率顯著提升,更為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和智慧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展現了科技賦能漁業轉型升級的巨大潛力。
圖為該團隊寒假進行“返家鄉”活動調研。三下鄉網通訊員 供圖
該團隊即將開展的“三下鄉”活動,是深入踐行“百千萬工程”項目的重要一環,其核心目標在于借助研發的運輸多參數監測設備,充分利用其自動采樣、實時記錄、高效數據傳送與智能分析等功能,優化羅非魚苗運輸過程,彌補都斛村漁業運輸方面的短板,從根本上、多維度地解決限制都斛村漁業發展的各種問題,拓展東利漁業發展新空間,帶動都斛村漁業的提質增收,助推都斛村“百千萬工程”建設,以實際行動推動廣東省“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