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廣大青年深刻領會“兩個結合”的偉大意義,不斷筑牢文化自信根基。7月15日,文學與歷史學院“踐知”團隊在學院分團委副書記喻莉老師的帶領下,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繼續觀察和體悟廣元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中的點滴印記。
實踐的第三站,團隊來到了位于廣元市利州區的千佛崖景區。屹立在嘉陵江畔的千佛崖,始鑿于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是造像950余龕、7000余尊的佛教石刻藝術寶窟,是四川規模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疊疊山峰朝彩閣,迢迢江水遠清波。雕剜剮斫工奇巧,望像如生世不磨。”團隊成員步入千佛崖景區,登上盤山棧道,依次經過多寶窟、阿彌陀窟、大云洞、北大佛窟、蘇颋窟、牟尼閣窟、千佛窟等石窟點,走近洞窟凝望,一尊尊石窟造像造型獨特、形神兼備,它們或盤或蹲、或立或坐、或嗔或怒、或顛或狂、或喜或悲……惟妙惟肖的表情道盡了人間百態,也定格了歷史的變遷。每一處石窟摩崖造像歷經千年沉淀,以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精湛的藝術、豐富的人文令大家稱贊不絕。

步入千佛崖歷史陳列館,該館常設展覽分為“蜀道咽喉”、“佛光永照”兩個部分。“蜀道咽喉”——主要介紹了位于千佛崖的棧閣——石柜閣、金牛道以及周邊蜀道遺存。“佛光永照”——主要介紹了2009年對千佛巖崖前道路進行考古發掘所出土的文物。展覽利用現代化手段向公眾展示千佛崖難以登臨的洞窟,重點復原了1935年遭受破壞前千佛崖的歷史舊貌。在參觀學習中,團隊成員深切感受到了蜀道上佛教文化的厚重,領略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也進一步提升了熱愛歷史、熱愛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文物的意識。
嘉陵江畔,金牛古道上,佛,守望著腳下古道上行色匆匆的人們,凝望著江水漸漸遠逝。這一守望便是生生世世,這一凝望,就是海枯石爛。千佛崖以其宏大的布局、高超的雕鑿水平、精妙的洞窟形制,已然成為劍門古蜀道上一顆閃亮的明珠,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