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 晴
天氣爽朗,我們小組成員按照約定來到校門口集合,然后一起坐著大巴出發中華五千年的重要源頭—凌家灘。一路上我們都懷著好奇和激動的心情,所以情緒格外高漲,大家一直在討論凌家灘的文明歷史,而我卻是第一次聽聞這個地方,不由得我也非常期待第一次來到凌家灘會遇到什么。再一睜眼,發現大巴車帶著我們來到了一個猶如世外桃源的地方,這里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的繁華,有的只是欣欣向榮的青草,還有雨后泥土的清香以及蜿蜒的小路。我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經過查閱才發現,原來凌家灘南臨裕溪河,連接巢湖與長江,北靠太湖山,山水交錯,屬典型的江淮平原丘陵地貌,難怪景色是如此美輪美奐。校車經過幾個轉彎之后終于停穩,我們迫不及待的下車,貪婪的聞著如此清新的味道。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園中,跟著指示牌進入了室內。來到了第一部分,通過觀看里面關于凌家灘的介紹,我了解到了凌家灘的歷史價值如下
1、安徽省最為重要的地城文化之一。凌家灘遺址的發觀豐富了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內涵,奠定了我省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歷史地位,是目前我省文化中發展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2、長江流域一支相對獨立的考古學文化。是良渚文明的前驅,凌家灘已經成為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遺存、關鍵區域、關鍵節點。
3、中華五干多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凌家灘為研究中國五干多年文明提供了實物例證。國家文物局認為距今5800年—5200年前后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凌家灘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重要代表。
4、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又一處浴玉中心。凌家灘出士了大批精美玉品,其文化玉器的重要影響,東西向從長江下游達到三峽地區,南北向從長江流域達到西遼河流域,影響區域覆蓋小半個中國。
在閱讀完這些相關資料之后,我們紛紛感嘆凌家灘的發現與挖掘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通過觀摩玉石匠人留下來的玉器,包括玉豬、玉龜、玉人等,更是感嘆他們的大國工匠精神。凌家灘玉龍首尾相連,形象還比較原始,有虎之感,但已有很高的辨識度,體現了超乎那個時代的成熟感。玉人背后隧孔上留下的管鉆玉芯眼孔直徑為0.15毫米,幾乎可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史前沒有金屬工具,古人是如何做到的?想必是付出了萬分的努力,這是何等的獨具匠心。同時也說明了凌家灘先民已掌握了很多種玉石加工技術,并且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
往前走,我們來到了第二部分,閱讀墻上的資料,我們又了解到了凌家灘的葬儀文化:
1、葬儀的等級制度
凌家灘遺址的考古工作自 1987—2007年5次發掘重點為墓葬區,2013—2015年3次發掘生活區,總發掘面積達到3800平方米,出土各類玉、石、陶器2000余件,其中玉器1100余件、石器 800余件。雖然只發現了一處凌家灘墓地,但是葬品方面已可見到明顯的差異。高等級墓主墓穴較大,玉石器數量多,常有特殊形態的玉器;玉石器制作工匠的地位也相當高,墓中隨葬較多玉石器.常有工具、玉芯、邊角料;平民墓則多見石器、陶器,數量也較少。體現了社會成員間已有明顯的等級分化。
2、葬儀中物品擺放的規則
除了等級制度外,還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葬儀,各種隨葬器物的擺放已有一定的規則,特別是顯貴墓的葬儀更為成熟:一股是胸前有一組璜、小環類裝飾品,斧鉞常在身體兩側,較大的環、鐲戴在手臂或腳上,玦或者在兩耳旁,或者散布于墓中。最高等級的幾座墓中,玉器基本上是放在棺內,一部分石器,或棺外兩側,陶器則放在棺外。普通墓葬則不是很明確。
對于沒有仔細研究過歷史的理科生來說,我們非常好奇為什么要執行等級制度,在和指導老師探討過后,我們才知道等級制度是一種社會整合機制,通過將權力和財富向少數人集中,達到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目的。等級制度是與社會的經濟狀況和生產力相適應的,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中,等級制度可以讓少數人優先得到較好的發展。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封建時代,等級制度就特別重要。
心中疑惑被解開后,我們來到第三部分,在這里詳細的記載了凌家灘的發掘過程。不僅僅是這個過程,更是了解到巧妙的運用現代技術對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探索如此精巧的玉器的制作過程,考古學家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就是充分了解當時的經濟、社會基礎,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是他們運用遙感與考古結合和穩定同位素分析法等現代科技技術,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考古學家在工作過程中 讓更多的自然科學參與進來多角度體現凌家灘文化真實的一面,充分反映凌家灘當時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以及玉石器的制作工藝等。
這是一項基礎性的但又艱苦、耗時的工作,分為調查、勘探、發掘、科技分析幾個專題,延續了7年時間,田野工作包括5年8次調查、3年4次勘探.3年4次發掘,同時運用了多種科技手段,最終對凌家灘的生產生活面貌、興盛衰落過程、生業經濟形態有了較為充分的了解。得知了這些之后,一幅關于玉器制作過程的圖展現在我們眼前,其過程的繁瑣令我們感嘆凌家灘玉石匠人的聰明和高超。
凌家灘先民摸索出了玉器的一整套制作流程,我們現代人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延伸了各式各樣的現代科技技術來方便我們的生活,我不禁感慨,從古至今,社會都是一個進步的社會,我們從來沒有止步不前,而是一直面向更美好的未來!
在室內參觀完所有資料和展覽品之后,我們又沿著指示牌來到了一個很有歷史意義的地方—凌家灘遺址。
遺址內壕以北為墓葬區,處在崗地的最高點,以一處略呈方形的祭壇為核心。在祭壇之上和周邊,分布著數十座墓葬,隨葬品以玉石器為主,比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龜、版、鷹、龍等。該遺址早于良渚文化,并與其存在一定接續關系。再往前走,我們注意到了大規模的紅燒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該大型紅燒土遺跡的范圍、結構、堆積和年代,初步認為該大型紅燒土遺跡年代為凌家灘文化最繁盛的時期。紅燒土堆積下層和西側存在一處大型的與祭祀有關的公共建筑基址。
凌家灘作為良渚文化的源頭之一,為深入研究中華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更關鍵的資料。大型紅燒土的發現證明凌家灘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級的公共禮儀建筑,并且存在明確的祭祀功能;
參觀完畢后,小組成員阮星語發出一聲驚嘆“快看,荷花!”我們聞聲趕來,又被凌家灘遺址區旁邊的荷花池吸引住了,正值夏季,荷花基本全都開了,粉紅和翠綠色相配,頗有“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氣勢。經過講解員講解才得知,凌家灘依托遺址周邊自然人文資源,注重農耕生產和田園生態環境,創立遺址保護與生態改善新模式,形成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生態田園型考古遺址公園。繼續向前,我們來到了凌家灘研學基地,已經大汗淋漓的我們終于吹到了空調的冷風,里面的墻壁上還有有關凌家灘的歷史資料,凌家灘真的是融遺址展示、考古研究。衣耕生產生態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頂功能于一體啊!作為半個馬鞍山人,我為當地有如此重要歷史價值的考古遺址公園而感到自豪!
參觀凌家灘真的是一次很有趣的經歷,它是中國第一個以地勢分層次建筑的聚落遺址,我們小組成員仿佛一起回到了五千年前,在那里,凌家灘居民有條不絮的生活,史前文明達到了空前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