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崢嶸歲月,孕育了可歌可泣的延安精神。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延安時期革命史實,學習感悟延安精神,7月21日至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陜賡續發展實踐研究”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革命圣地延安開展以“賡續紅色血脈 傳承延安精神”為目標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懷揣著傳承紅色基因的初心使命,追尋革命先輩們的歷史足跡,領略他們為心中信仰與革命事業奮斗終生的決心。
圖為實踐團師生合影
7月22日上午,實踐團隊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開展首站實踐活動。展館的很多篇章都以群像形式展現出來,實踐團成員看到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在這片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的土地上,謀事業、搞建設、抓發展,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走向富強,既感受到先輩們在那個年代里開展各項工作的艱難,更對“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斗爭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實踐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相互交流學習,探討文物背后的紅色故事,重溫了延安時期步履維艱的革命歷史,感悟到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的謀復興,領會到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內涵。實踐團成員還隨機采訪了館內游客,詢問他們對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印象和感受,受訪者表示延安作為中國的革命圣地,記錄著中國革命先驅們的奮斗歷程,紀念館不僅僅是一個博物館,更是一座濃縮了延安精神的寶庫,指引大家將革命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圖為實踐團師生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
隨后,實踐團隊抵達清涼山新華社舊址進行參觀學習。清涼山新聞出版部門舊址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搖籃,中國共產黨的報刊、新華社、廣播、出版等宣傳機構匯聚這里,使其成為“萬眾矚目清涼山”的新聞圣地,因此這里也被稱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走進展廳,迎面是一支巨大的鋼筆,背景是這里發行的各種報刊,下方的巖石表面刻著毛澤東題寫的“深入群眾,不尚空談”八個紅色的大字。團隊成員們分別參觀了三個展廳,通過場景復原、影像合成等技術,展館內再現了老一輩新聞人在清涼山學習、生活、戰斗的場景。團隊成員們紛紛駐足,通過仔細觀看這一篇篇、一張張、一部部有溫度的報道和照片,感悟著曾經在這樣艱苦環境之下發出的正義之聲,感悟著老一輩革命家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圖為實踐團師生在清涼山新華社舊址參觀學習
7月22日下午,實踐團隊來到棗園革命舊址,在舊址中緬懷革命先輩。隊員們依次參觀了中共中央行政辦公室、書記處小禮堂、幸福渠及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舊居。革命舊址內那一間間簡陋的窯洞,一盞盞昏黃的油燈,無不述說著毛澤東同志及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師生在毛澤東舊居前,架起了直播設備,將參觀所聞與自身思考相結合,利用“西建大千問千答”微信視頻號面向學校師生進行了題為“賡續紅色血脈 傳承延安精神——新時代大學生如何將精神偉力轉化為奮斗動力”的“大思政課”線上講授。通過講解重現中國共產黨那段光輝歷程,進一步加深了隊員們對革命精神的認識。

圖為“大思政課”直播講授
在延安實踐期間,社會實踐團師生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新華通訊社舊址、棗園革命舊址等紅色文化場館,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形式,深入了解了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扭轉乾坤、創造輝煌的歷史,重溫了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領略了革命戰爭年代領導人的斗爭智慧。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決不能愧對那些曾為中國革命浴血奮戰的先烈們,更要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將會把這次參觀的感悟和體會轉化為實際行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