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學子三下鄉:長安宜居夢,和美鄉村興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2024年7月8日—11日,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參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研究”實踐團隊來到宣城市績溪縣長安鎮開展調研。
參觀農業企業,見證鄉村產業新貌
實踐團首先來到馬道村,了解了菊花種植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據負責人葛榮介紹,馬道村菊花種植行業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不僅形成了自己的菊花品牌“馬道悠然”,注冊了馬道悠然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金絲皇菊、貢菊的種植,同時還創立了馬道悠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菊花的網絡銷售。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正如馬道村所說“揚鞭策馬,快速之道,馬道就是快速之道”,馬道村不僅是菊花種植的成功案例,更是鄉村振興道路上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圖1 葛榮為團隊成員介紹玉米、貢菊間作套種種植技術(何穎 攝)
接著實踐團來到了“建在深山里的工廠”——大谷村的徽菜預制菜加工基地。這是由一群有思想敢行動的年輕人創辦的工廠,“鄉村筆記”團隊從讀懂鄉村到服務鄉村再到建設鄉村,在廣闊農村大有可為。工廠負責人方滿勁介紹,預制菜產業鏈涉及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餐飲服務、市場消費等多環節。預制菜的出現迎合了市場對效率與品質的需求,帶動鄉村發展的各個產業,助力農產品的標準化。
圖2 方滿勁帶領團隊成員參觀預制菜標準化現代車間(周雨馨 攝)
深挖文化資源,感受鄉村精神內涵
實踐團走進鎮頭村,墻面上隨處可見的墻畫,展現著鎮頭村獨特的精神面貌。據鎮頭村汪燕書記介紹,為加強村內文化建設,提升鄉村文化氛圍,村里邀請了專業人士、村里有文化的老年人以及大學生,共同參與繪制了獨特的墻面。團隊成員紛紛表示這些墻畫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更讓村民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鄉村的活力,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一份力量。
圖3 鎮頭村汪燕書記為團隊成員介紹墻畫(周雨馨 攝)
接著實踐團前往梧川村開展學習活動。團隊成員登上大會山參觀金嶺洞,金嶺洞不僅是一條簡單的隧道,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記錄著先輩們不畏艱難、勇于開拓的壯麗篇章,團隊成員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了“人定勝天”的深刻內涵,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所震撼。
圖4 團隊成員在金嶺洞前合影(凡雨琪 攝)
訪談鄉村人才,共繪宜居宜業藍圖
實踐團在大谷村對合肥工業大學校友程國亮進行了訪談,他今年87歲,是大谷小學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目前是大谷村關工委“五老”成員之一。在交流中,團隊成員對大谷村的文化底蘊有了深入的理解,也了解到程國亮爺爺不僅積極參與本村宗譜的編撰與整理工作,致力于傳承與保護大谷村作為中國傳統古村落的深厚文化底蘊,還在閑暇之余,向村內年輕人及外界講述大谷村的文化故事。在訪談最后,程國亮爺爺對隊員們寄語,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的重任已經交給了年輕一代,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把握時代風向,利用自己所學知識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
圖5 程國亮為團隊成員介紹編撰的宗譜 (何穎 攝)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團隊看到了新時代農村發展新面貌,深入了解了長安鎮的發展現狀和鄉村振興的廣闊前景,意識到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不再是簡單的經濟提升,而是涵蓋了文化振興、社會治理、綠色經濟等多維度的綜合發展,激發了團隊成員參與并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滿腔熱情。團隊成員們堅信,通過不懈努力與持續創新,定能繪制出一幅幅宜居宜業、和諧美麗的鄉村新畫卷,讓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讓和美鄉村的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