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7月24日訊(通訊員 陳魏)當夏日的陽光灑在象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的古老屋檐上,一場關于時間與美的對話悄然開啟。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遇見小分隊”的成員們,懷揣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探索之心,踏入了這座承載著千年技藝的殿堂。7月24日,隨著“青春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挺膺擔當”——2024年象山大學生非遺體驗活動的深入進行,我們有幸親身體驗了扎染這一古老而神奇的技藝,仿佛親手觸摸到了歷史的脈絡,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匠心獨運與風華絕代。在扎染的世界里,我們不僅是學習者,更是傳承者,用雙手編織夢想,讓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綻放出新的光彩。
活動伊始,小分隊成員們有幸與扎染的非遺傳承人陳燕凈老師進行了一場深入訪談。陳老師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技藝,向我們揭開了草木染技藝的神秘面紗。她介紹道,草木染,作為一種古老的染色技術,源自自然,取材于草木之中,以其獨特的環(huán)保性和自然美感,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草木染的原料廣泛,從常見的板藍根、紫蘇葉到稀有的野生植物,每一種都能提取出獨特的色彩,賦予布料以生命。而后,陳老師還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從原料準備、染色技藝到扎結技巧、固色處理的每一個細節(jié),讓小分隊成員們對扎染藝術有了更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隨后,小分隊成員們在陳老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了扎染的全過程。首先,是扎圖的環(huán)節(jié),成員們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將布料折疊、扭曲、捆綁成同心圓、天空白云、彈花等各種形狀。接著,大家小心翼翼地將布料充分浸泡,為接下來的染色做好準備。隨著布料的浸入染缸,植物的清香逐漸彌漫,顏料開始緩緩滲透,與布料交織出獨特的紋理和色彩。經(jīng)過兩到三次的反復浸染和氧化處理,布料上的圖案逐漸清晰。拆洗之后,當一幅幅精美的扎染作品展現(xiàn)在眼前時,小分隊成員們無不驚嘆于草木染的神奇與美麗。
圖 1 小隊成員們動手進行染前處理(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 應奕珊 供圖)
通過這次親身體驗和深入訪談,小分隊成員們對扎染這一非遺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們意識到,將扎染引入課堂,不僅能夠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培養(yǎng)對美的追求和對知識的渴望。于是,她們精心策劃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扎染課——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走進學生的心田。
7月24日上午,期待已久的扎染課程如期而至。課程一開始,朱老師首先向學生們介紹了扎染的歷史淵源和基本原理,激發(fā)他們對這門古老技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理論過后,學生們被分成了若干小組,朱老師給每個小組分發(fā)了扎染所需布料、染料以及扎圖所需要的工具。隨后,學生們在朱老師的指導下,先將布料打濕。接著,學生們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他們用皮筋、夾子、彈珠做出各種各樣他們喜歡的圖案,“你的愛心可真好看”,“我的笑臉更好看”孩子們激動地說道。最后,學生們憑借對美的理解與感悟將各種各樣的染料顏色涂在布料上。隨著顏料的滲透與擴散,一幅幅色彩斑斕、風格各異的扎染作品逐漸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他們興奮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全身心體會著這項有趣的非遺扎染技藝。
圖 2 老師講解扎染(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 卜天玥 供圖)
圖 3 老師分發(fā)扎染需要的工具(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 卜天玥 供圖)

圖4 同學們小組合作進行扎染制作(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 卜天玥 供圖)
課后,馮家棟同學激動地告訴老師:“今天的學習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與滿足。我以前覺得扎染很難,沒想到我也可以做出那么好看的扎染作品,真的很有成就感!我希望以后還能有更多這樣有趣的課!”
授課老師朱老師也表示:為了更好的展示扎染這節(jié)課,我們深入研究扎染技藝,團隊成員不斷改進課堂設計,力求讓這節(jié)課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通過課堂的方式傳承發(fā)揚非遺文化也是我們的初心。
小分隊隊長邵雨嫣看著學生們投入而快樂的身影,深感欣慰。她總結道:“現(xiàn)在很多學生可能不了解非遺文化,更不了解扎染技藝。通過非遺走進課堂,我們不僅讓學生們體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知識的渴望。我相信,這樣的課程將會成為他們?nèi)松猛局幸欢坞y忘的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