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學子三下鄉:改革浪潮涌亭湖,小田變大田繪新圖
時間:2024-08-22 閱讀:
2024年是“小田并大田”從試點探索轉向全面推行的第二年。維持承包關系長久穩定與合理組織異質性農戶達成一致性集體行動的要求使改革之路面臨諸多困難。為深入研究“小田并大田”的實際狀況與作用效果,河海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小田并大田”鄉村尋訪調研團于2024年8月6日—13日前往鹽城市亭湖區開展“改革浪潮涌亭湖,小田并大田繪新圖”社會實踐。通過實地考察、對話當地村干部以及入戶調查等環節,實踐團獲得第一手資料為農業現代化與土地集約化改革提供實踐支持與理論參考。這不僅是一次對鄉村改革成效的深入剖析,更是將河海學子的熱情與智慧注入農村大地,攜手農戶共繪鄉村振興新篇章的生動實踐。
腳踏實地探農地,心系農村訪家場
8月6日,在黃書記的引領下,實踐團走入亭湖區黃尖鎮黃尖社區和鹽東鎮曙陽村等改革試點區域,親眼見證“小田變大田”的顯著成效。昔日細碎分散、坑洼不平的“補丁田”已變身為規整劃一的高標準農田,田間道路寬敞平整,橋涵閘站設施齊全,渠相通、路相連,一幅現代農業的美麗畫卷展現在眾人眼前。
8月9日,實踐團走入亭湖區黃尖鎮樹東家庭農場進行調研。在樹東家庭農場農場主陳樹東的熱烈歡迎下,實踐團成員參觀了農場中的糧倉。顆顆飽滿的糧食中蘊含著“小田并大田”政策的巨大成果和科技助農的實際成效。農田集中連片不僅有利于農民耕種,而且有利于無人機等科技手段的運用,顯著提高了農田的單位產量。
之后實踐團成員參觀了農場的冷庫和食堂等地方。現代化的冷庫有效地延長了農產品的保鮮期并保證其質量,并且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和通風等因素延緩了農產品的腐敗和變質速度。干凈的食堂為農場的員工提供了吃飯和休息的地方,讓員工擁有了一個優良的飲食環境,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亭湖區樹東家庭農場通過應用新技術、新理念,農場不斷促進產業轉型發展,實現了由家庭純種植經營向農產品初加工服務的轉變、由“獨家經營”向抱團聯合發展的轉變,既達到了自身增收目標,又帶動周邊農戶致富,促進了本地菊花全產業鏈的發展,為鄉村產業發展探索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徑,也為“小田并大田”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8月13日,實踐團走入鹽城亭鶴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負責人陳樹東先生的親自帶領下,深入參觀了該公司,并詳細了解了其先進的農場機械設備和現代化農業經營模式。
首先,實踐團參觀了公司的機械設備展示區。在這里,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設備琳瑯滿目,包括聯合收割機、拖拉機、旋耕機、烘干機等。陳樹東先生親自為實踐團成員們介紹了各種設備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維護技巧。他詳細講解了如何通過機械化作業來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并展示了公司在農業機械化方面的顯著成果。
在參觀過程中,陳樹東先生還與實踐團成員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動。他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農業創業經歷和心路歷程,鼓勵青年學子們積極投身現代農業事業,為推動農業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他也對實踐團成員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和建議給予了耐心解答和積極回應。
此次參觀活動不僅讓實踐團成員們近距離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魅力和力量,更激發了他們投身農業事業的熱情和信心。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將把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帶回學校,積極傳播現代農業理念和技術,為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貢獻自己的力量。
訪干部知民情,助農戶興鄉村
8月7日,實踐團深入訪談亭湖區黃尖鎮農林局局長陳棟林,雙方共話鄉村振興路上的“小田并大田”一策,回顧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身的偉大變革。
首先,陳局長向實踐團介紹了“小田變大田”改革的背景與初衷。他指出,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細碎化的農田已難以滿足機械化、規模化的生產需求,這不僅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也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隨后,陳局長還分享了改革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解決之道。他坦言,改革初期,干部有顧慮,群眾有擔憂,部分村民擔心改革會損害自己的利益。為此,亭湖區多次召開村民大會宣傳動員,挨家挨戶征求意見,確保改革方案得到廣大農戶的支持和認可。同時,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讓農戶吃下定心丸,確保了改革的順利推進。據陳局長介紹,經過幾年的努力,亭湖區土地流轉率顯著提高,全區新增家庭農場121個,農業現代化耕種、規模化經營進一步發展。如今,在亭湖區的田野上,一塊塊規整劃一的高標準農田如畫卷般展開,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訪談最后,陳局長表示,亭湖區將繼續深化“小田變大田”改革,著力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全面實現土地資源利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他同時寄語廣大青年學子,要關注農業、關注農村、關注農民,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8月8日,實踐團深入訪談亭湖區黃尖鎮村干部、農戶代表。實踐團首先與當地村干部對于村委如何推動和協調“小田并大田”進行了深入交談。當地村干部指出在“小田并大田”實驗改革之初,村委主要從解放干部思想、消除群眾顧慮、排除改革阻力三個方面掃除改革障礙,贏得農戶支持。目前,在當地各級領導和全體農民的共同努力下,鹽城市亭湖區已經形成了政府有關部門、村組集體、農村黨員干部、各類農戶等主體的協同互動,努力實現農地“大小兼容”的發展模式。
隨后,在村干部的引領下,實踐團與當地農戶就“小田并大田”中農民權益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與討論。當地農戶指出:政府充分尊重和保障農戶權益,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和農民意愿,構建了農民與土地四種新型關系,例如“田轉人離”型、“田轉人不離” 型、“田轉權不離”型、“田不轉人不離”型。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
8月10日,實踐團深入訪談亭湖區家庭農場主、鹽城市勞動模范陳樹東,圍繞其“深耕流金菊田,長出‘共富’之花”的生動實踐,深入基層一線,通過“探訪榜樣學經驗、田間地頭話振興、青春攜手繪藍圖”三大主題活動,挖掘農業機械化與科學種植背后的鄉村振興故事,為新時代農村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通過深入的交流與采訪,實踐團了解到,陳樹東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業機械化、科學種植的發展之路。他引進先進農機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他積極探索菊花種植的新技術、新品種,不斷提升產品品質,使得自家的菊花產業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陳樹東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他堅信,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和科學管理,才能激發農業的內在潛力,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村成為人人向往的家園。在他的引領下,家庭農場成為現代農業的典范,不僅實現了高效產出,更守護了綠水青山。
作為鹽城市的勞動模范,陳樹東不僅追求個人的成功與榮耀,更將帶動鄉親共同富裕視為己任。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樸素道理。在他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菊花產業中來,共同編織著鄉村振興的美好夢想。
“深耕流金菊田,長出‘共富’之花”,這不僅僅是對陳樹東個人的高度評價,更是對他所代表的鄉村振興模式的生動描繪。在陳樹東的帶領下,鹽城市亭湖區的菊花產業已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通過與當地農村干部、典型農戶等訪談,實踐團深刻感受到鹽城亭湖區“小田變大田”改革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和深遠意義。這場土地變革不僅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田間地頭訪民情,改革成效顯真章
8月11日,實踐團前往鹽城市亭湖區深入農戶家庭,通過“入戶調查探成效、田間訪談聽心聲、青年攜手促發展”三大環節,細致了解改革帶來的實際變化及農戶的真實意愿。
上午,實踐團成員們帶著對鄉村未來的熱情期盼,踏入了一戶典型的農家小院。農戶張大叔熱情地接待了調研團,并邀請大家進入屋內,圍坐一堂,共話改革成果,就“小田并大田”改革后的變化展開了深入交流。農戶們紛紛表示,自改革實施以來,不僅土地利用效率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通過集中耕作和科學管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均實現了雙提升,為家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其中,張大叔興奮地介紹道:“以前地塊小,機械化操作不便,現在田塊整合后,農機進出自如,種收都輕松多了。而且,通過土地流轉,我們家還獲得了一筆可觀的租金收入,真是雙喜臨門!”
在談到參與“小田并大田”改革的意愿時,農戶們的臉上洋溢著堅定與期待。他們表示,改革不僅讓土地煥發了新的生機,更讓他們看到了農業現代化的希望。許多農戶還主動分享了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辦法,表達了對政府政策的感激之情。同時,他們也積極向實踐團提出了自己對未來農業發展的建議和期待,希望政府能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引導農民走上更加富裕的道路。
午后,實踐團在當地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棟林及農戶的帶領下,參觀并采訪了當地的一家家庭農場。農場內,一排排整齊的溫室大棚、一臺臺先進的農機設備、一片片郁郁蔥蔥的作物田,無不展現出現代農業的蓬勃生機。
農場主詳細介紹了他們在“小田并大田”改革背景下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讓調研團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農場主表示,通過土地流轉與合并,農場實現了規模化經營與集約化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農場還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管理模式,推動了農產品品質的提升與品牌化建設。
通過此次調研,實踐團不僅收集到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與數據,也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和土地集約化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將繼續關注“小田并大田”改革的進展與成效,積極探索更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新模式,為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通訊員 江華 馮曉烜 宋天浩 吳羽菲)
作者:三下鄉網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