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新會之旅 悟振興之風
時間:2023-08-18 關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蒼山滾滾,初升的朝陽掀起驚濤駭浪;華夏泱泱,鏗鏘的鐵骨擔當國之希望,生而逢盛世,青年當有為。作為廣東海洋大學“邑匯邑行”社會實踐團的一員,有幸來到江門新會“陳皮之鄉”進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對新會區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陳皮和獨特的僑鄉文明進行深入探尋,助力新會三農產業融合發展,以實際行動踐行青春風采,為鄉村振興匯聚青年力量。
山水青碧,新會飄香。在市區近郊,休閑農旅體驗鄉土之樂;入郊野森林,靜心康養感受生態之福;向大澤而行,紅色文旅追憶崢嶸歲月;訪現代村居,村美民富展現宜居宜業……一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在新會大地上徐徐展開。跟隨團隊步伐,逐步探尋了廣東省江門市新會茶坑村——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清末發起著名“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推動中國維新改革運動的領袖之一梁啟超的故鄉;同時也是新會陳皮國家產業園核心地帶。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家家戶戶擺放在門前的柑皮和品質名列前茅的新會正宗陳皮,通過探訪當地商戶和村民,我深刻感悟到新會陳皮的獨特功效,以及帶給新會三農發展的巨大改變,茶坑農民充分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積極挖掘新會陳皮的價值和功效,以“一村一品”對陳皮產業進行打造,吸引大量游客和收購陳皮的果商助力陳皮產業的經濟發展,為茶坑村的振興賦能,實現脫貧致富。
深入鄉鎮,為產業賦能。為了深入了解新會陳皮的炮制技術,我們帶著對“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的好奇,來到了艷女士所創辦的祿寶農資柑皮加工廠,與艷女士一同采用新媒體技術對陳皮的原產地、原始炮制方法進行直播,利用“互聯網+陳皮”進行電商普及,加快新會陳皮的廣泛宣傳,通過青年學生力量,將陳皮的價值和意義進行廣泛傳播,積極弘揚陳皮文化,助力新會陳皮柑樹種植與炮制技藝進一步推廣。為深入體驗陳皮柑果樹的種植,從陳皮的源頭出發,植根田園鄉間,我跟隨團隊一起前往已有7年柑果樹種植經驗的梁伯伯果園中,參與種植果樹的農業中,將課堂學習與鄉村實踐緊密相結合,以真才實學服務社會,以青年之智助推農業發展。在果園中,通過與果樹的接觸,躬身實踐,參與果農一同育苗、施肥、澆灌,我能夠切身感受到新會柑成熟之不易。佳果難成,新會柑的果實一般三年才結果,樹齡一般在十到十五年左右,部分樹齡有高達二十余年,這也與其田間管理、種植技術有密切關系。“一百多斤的柑果,最后只能產出幾斤的優質陳皮。”梁伯伯拿著他日夜堅守的柑果和我們說。近年來,由于天氣的異常變化,新會柑的生長已不同以前,收成也因天氣原因而降低,為此梁伯伯開始了常年住在果園中,守衛著他的柑果,天氣好時,會進行灌溉,長期刮風下雨后,會對幼苗和掉落的果實進行補救。梁伯伯用它的行動在精心照料著果樹,也反映出了新會果農的育苗常態,雖有風雨敲打,仍迎接挑戰,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振興之風不斷吹來,新會一派欣欣向榮……
尋邑史印記,悟文化底蘊。我們團隊先后來到了梁啟超故居,學習啟超精神;來到了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館,通過一張張事跡展示,領會到周總理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精神和實事求事的工作態度,與人民親密無間、水乳交融的高尚品質;最后走進了江門五邑華僑博物館,深入了解到江門被稱為“僑鄉”的發展史,感悟到華僑同胞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報國情。跟隨先輩們的步伐,接受到了紅色黨史的熏陶,感悟到了新會文化底蘊的深厚,江門新會為當地人們賦予精神力量,并且在鄉村振興中十分重視文化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小抓起、融入到學生們的學習與生活中。
行新會之旅,悟振興之風。新會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鄉村振興建設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一村一品,美麗鄉村特點突出。在尋找新會印記的過程中,三農振興之風不斷撲面襲來,讓我在這次旅程中不斷感受到了江門新會的魅力,感悟到鄉村振興發展的動力。作為青馬學員,我將不斷學習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基層,奉獻青春力量;作為一名青年學生,我將以實際行動傳承好、發揚好本土文化,做好文化傳承者,聚焦“三農”工作,為鄉村振興賦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作者:陳海玲 來源:三下鄉網